但时至今年,产业并没有出现之前专家和媒体预测那样的繁荣景象,地下水10年规划和近期土壤治理工作安排也并没有带来实质的市场需求,湘江流域的595亿落实到污染场地修复的不多。密度加大的论坛会议依然人头攒动,却没有了往日的豪言壮语,有的是只是修复企业和资本的焦躁,甚至抱怨,在管理、技术、融资模式等诸多方面没有更多的进展和创新。
探究其原因,当前,我国环保管理制度侧重于预防和过程监督管理,即环评和监察(排污达标、排污费、罚款),而缺乏后面有效的惩治。正如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北省委班子主题民主生活会时,有班子成员给纪委提出的批评意见:偏重于预防而忽视惩治。同纪委监察工作一样,环保工作如果缺少后面的惩治,就不可能真正贯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基本方针。脱离这个大背景而谈修复产业发展,显然有点缘木求鱼。
同时,大家要看到我国正加大经济转型的力度,环保当仁不让地会在这一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而修复更是关键中的关键。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和后续的土壤地下水等修复就是环保管理中的惩治环节,从一些公开报导看,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国家在这一领域正悄然地进行战略布局。
而且,土壤地下水污染及其危害的客观存在,虽然不像雾霾那样显而易见,但是也不会因其是否开发而发生变化。
曾经,我们起步于排污的管理;后来,我们得益于环评的预防;现在,我们准备于修复之惩治;如此,收获于修复产业的发展指日可待。
坚定信心,从环评的今天,能看到修复的明天。(新闻来源:中国环境修复网)